初夏天氣還不算炎熱,很多人開始把戶外鍛煉提上日程。 就算沒時間去健身房,也會選擇早晚騎騎自行車通勤。畢竟剛立完“今年多做運動”的Flag沒多久,不能讓它輕易倒塌。比來比去,自行車似乎是最好的選擇,既節(jié)省時間,又鍛煉身體。
自行車……每個人都會騎的吧?聽到這個問題,青島人大概只能回應你一個苦笑?!安粫?a href="http://m.shejiweishang.com/">騎車”是青島人的隱藏BUG。
在很多人看來,騎自行車像吃飯、睡覺、走路一樣,是一項 “與生俱來”的基本生存技能。直到認識了來自青島的朋友,才理解了什么叫世界的參差?!跋掳嗉s同事一起騎共享單車去地鐵站,被拒絕了2次。直到第三次的時候他忍不住告訴我,他是青島人,不會騎自行車。”身邊出現(xiàn)第一個聲稱不會騎自行車的青島人,你可以理解為是對方矜持的借口。但隨著閱歷加深,當你發(fā)現(xiàn)自己認識的青島朋友中,竟沒有一個會騎車時,就不得不承認,他們和自行車之間,確實存在著某種天然隔閡。這件原本只關乎個人技能的事情,一旦放到公共語境下,就被放大成一件值得圍觀的稀奇事件。
剛上大學時的寢室自我介紹環(huán)節(jié),來自內蒙古的室友說他“不會騎馬”,成功讓眾人放下了偏見。而當青島室友坦白自己“不會騎自行車”,短暫的沉默過后,全屋爆發(fā)出了無人憐惜的爆笑。彼時的他們沒有想到,以后每次組織團體騎行郊游,大家都要猜拳決定,誰的后座來帶那個唯一不會騎車的青島人??梢哉f,不會騎自行車是寫在青島人基因里的一個隱藏bug。只要不刻意觸發(fā),它就永遠是個無關緊要的秘密。
實際上很多青島人在去外地之前,也沒有覺得這件事有多特殊。平時出門距離近就步行,距離遠可以乘坐公共交通。偶爾去趟外地,看到滿大街的兩輪交通工具,還會在心里隱隱替人家擔心安全問題。
少數(shù)會騎自行車的青島人,甚至會對自己掌握這項特長諱莫如深。如果一個不慎被身邊人發(fā)現(xiàn),甚至有被質問祖籍的風險:
“喲,青島會這個的可不多,你到底哪兒人???”
表面上看,他們對這項“技能缺失”沒有多少遺憾。直到看到電影里的少男少女騎單車,才知道自己這些年錯過了什么。那些把最單純美好的青春,濃縮成騎著單車在風中追逐的時光,青島人往往只有隔著屏幕羨慕的份兒。多年后,恨自己錯過了這份限定浪漫的他們,也只好在健身房的動感單車上揮灑汗水。在團操教練的口號聲和震耳欲聾的音樂帶領下,調動起全身的運動細胞,緬懷自己逝去的青春。
消失的自行車
不少外地人在來到青島之前,都幻想過這座海濱城市的詩情畫意,一邊是陽光、大海、金沙灘,一邊是自己騎著單車看落日,說不出的浪漫愜意。直到下了火車,舉目四望卻看不到一輛自行車,幻想才被現(xiàn)實打破。令自行車在這座城市銷聲匿跡的,是這里“得天獨厚”的地形——東高西低、南北兩側隆起、中間低凹的丘陵地形,使得青島城區(qū)平坦處很少,反而布滿上下坡、小山頭和數(shù)不盡的臺階。這讓青島人的每次出行,都變成一場在路上展開的花式障礙賽。得益于此,初次造訪青島的外地人,也會獲得一次堪比莫比烏斯的詭異體驗:你以為你在坡上,其實你在坡下;你以為你在坡下,其實你已經(jīng)在坡上了。在這里,自行車“省時省力”的優(yōu)點蕩然無存,取而代之的是對人和車的雙重折磨:上坡蹬不動,下坡剎不住。遇到臺階,你還得下來扛著車走。
“連買自行車的花唄都沒還完,自行車的變速器就已經(jīng)壞了?!币坏┙邮芰诉@個設定,也就懂了某些離譜的社會新聞發(fā)生在這里并不是意外。這智商基本也可以告別自行車了。
因此當一位即將進入大學的新生詢問,在青島生活有什么鮮為人知的技巧時,“如果不是想健身的話,不建議騎自行車”成了最真誠的勸告。因為坡多,留給馬路建設的發(fā)揮空間很有限,所以青島的道路普遍偏窄。
根據(jù)國家《城市道路工程設計規(guī)范》要求:非機動車道縱坡宜小于2.5,最大縱坡不應大于3.5。而青島城區(qū)設計坡度符合要求的道路很少,不具備設立自行車道的天然條件。這就意味著必須跟機動車或行人搶路,增加了安全風險。最后你買了自行車,也會發(fā)現(xiàn)沒道路可走。干脆別破費。
這看起來是一種天然的無奈。很多人想不到,青島曾是全國最早擁有自行車的城市之一。20世紀初,德國傳教士把自行車帶到青島以后,有錢人家的闊少們便騎著這新鮮玩意兒招搖過市了。因為又穩(wěn)又快,人們把它叫做“不吃草的小毛驢”。接下來短短數(shù)年,老百姓把來自日本、英國和德國的進口自行車都見識了個遍,在1915年創(chuàng)建了本土的自行車公司。隨后同泰車行、德興車行、福興車行陸續(xù)問世,青島人創(chuàng)造了民族自行車工業(yè)的第一個輝煌。
到上世紀八十年代,自行車已經(jīng)普及到千家萬戶,青島的自行車擁有量最高達到54萬輛。青島的大金鹿牌自行車,一度和上海永久牌、天津飛鴿牌并列,輝煌一時。但隨著經(jīng)濟和交通發(fā)展,小轎車進入人們的生活。當習慣了“四輪車”的人們再次回頭騎一次“二輪車”,他們發(fā)現(xiàn)怎么在青島騎自行車變得這么費勁了呢?于是,屬于自行車的時代悄然退場了。
而多年后共享單車的試探進入,也就像在重慶屢屢閉店的海底撈一樣,提前寫下了失敗的結局。看著一排排擺放整齊卻落了灰的小黃車、小藍車雨后春筍般占領城市各個角落,青島人心里毫無波瀾,甚至偷偷犯嘀咕:“它們是不是來錯了地方,真的有人會騎嗎?”
有多少青島人學騎車學哭了?不會騎車的青島人是任性的:“這么反人類的東西,我根本就用不著。”但這種任性只在本地有效。當他們去外地求學或工作,發(fā)現(xiàn)需要克服的第一個障礙不是氣候,不是飲食,而是騎自行車時,馬上敗下陣來。尤其看著地鐵站和目的地相隔三公里,騎車只需10分鐘,走路卻要花半小時,心里只能干著急。于是,終于有人把目光投向了靈活的兩輪車,企圖憑借后天的努力,在城市生活中尋求一絲自由飛馳的可能。
“剛過完年,就在朋友圈看到有個青島朋友把‘學會騎車’定成了上半年的flag。”裝備黨光是猶豫購入什么價位的自行車,就看了十幾個測評視頻;省錢派大手一揮,先花2塊錢掃輛共享單車投入練習再說。
殊不知,當真正進入實操階段,屬于青島人的挑戰(zhàn)才剛剛開始——很多人在踩上自行車的瞬間慌亂中意識到,自己已不再像小時候那般輕盈,如今的身子骨根本經(jīng)不起摔。因為太惜命而放不開手腳,一半的初學者在摔第一跤之前,就完成了從入門到放棄的全過程。畢竟誰也不想第二天給上級寫的病假條上,原因寫的是學自行車摔骨折。
閑魚成了每一個青島人學習自行車失敗的見證者。于是克服心理障礙,成了青島人學自行車最重要的一課。這道障礙不僅停留在危險,還有那么一點丟臉。你要不理會旁邊人看傻子的眼神,并置周圍小孩子的嘲笑聲于不顧。這也解釋了網(wǎng)上的自行車攻略里,第一條為什么是“帶好口罩或者戴上帽子,確保沒人認識你”。
接下來進入正式的學習了。一位靠譜的自行車教練(多半是看不下去的朋友),往往研習了人體工學、心理學、地理學和物理學:“一只腳放在輪上,踩輪腳開始發(fā)力踩輪的同時,撐地腳不僅僅是撐地,而是往后猛地一蹬(關鍵)。蹬完上輪,左右腳咔咔上下踩兩圈,把速度加起來。”這細致的程度,像極了我考駕照時,坐在副駕上恨鐵不成鋼的教練。只是這些融合了各個學科的教學,能聽懂并融會貫通的學生并不多。即使過后偷偷在網(wǎng)上搜索“成人自行車教學”視頻,也不過是在彈幕中又尋得幾位不會騎車的同道中人罷了。
于是,學騎車成功變成青島人的心理陰影。教一個青島朋友騎車,也成了“教練們”日后難以言說的痛:“本以為這玩意兒有腿就能騎,是我太天真了。”“天知道我為了扶住他的后車座付出了多少?!鄙踔劣腥?,在這一教學過程中和朋友鬧掰了。只因對方在看著他顫顫巍巍往前挪動,死活不敢抬起地上那只腳時,抑制不住怒火對他冒出一句臟活。
總之,最后能成功解鎖騎車技能的三好學生寥寥可數(shù)。以至于每個學會了自行車的青島人,都聲稱那種成就感是超過了當初領駕照的。我一位低調的朋友,總共有兩條朋友圈,一條是3年前和媳婦兒領證,另一條就是紀念學會了騎自行車。
不過,學不會就算了吧,與其在自行車上和自己過不去,不如下車多走兩步。中午到街角小賣部,打兩斤當天出品的新鮮袋兒啤,解渴。晚上去11點后才營業(yè)的野餛飩攤兒上,坐馬扎子上吃碗熱騰騰的餛飩,再來兩串烤魷魚,滋潤。雖然輪子這一偉大發(fā)明,改變了我們從一個地方到達另一個地方的方式和速度,卻始終沒有改變屬于青島人的生活節(jié)奏。用腳步丈量這座城市的每一條道路就足夠快樂。
編輯:FF